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澎湖馬公悠閒遊

馬公包含馬公本島、澎南地區、西嶼鄉、白沙鄉和湖西鄉。馬公市在明清時期,為兩岸重要通商貿易中心,演變成為今日澎湖縣重要的行政中心,歷經數百年後,留下許多傳奇的故事與古蹟建築,馬公市濃縮了澎湖人文史蹟的精髓所在,在巷弄之間透露出古樸溫馨的氣息,呈現澎湖地區豐富的人文風采。

接下來,我們將挑選幾個位於馬公地區的景點,為大家一一介紹。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澎湖馬公悠閒遊

【澎湖開拓館】



澎湖開拓館為日本昭和時期產物,與澎湖縣政府為同一時期建造之官署建築,距今九十年歷史,早期做為日本澎湖廳長官宿舍,國民政府時期則延續做為澎湖縣縣長官邸,至民國81年主體建築已經十分老舊,澎湖縣政府於是進行活化規劃與維修,將之轉換為澎湖歷史展示空間,成為民眾與遊客認識澎湖歷史及休憩的公共空間。

澎湖開拓館為典型和洋混合式的建築工法,如募府將軍帽的斜頂,充滿日式風的拉門,巴洛克風的窗子,深具異國情調。內部展示包括澎湖聚落介紹、先民古物展覽、媽宮古城介紹、澎湖歷史重要戰役介紹、澎湖歷史書冊典藏等等。除了透過實物展示外,亦以現代設備的多媒體聲光效果呈現,揉合傳統與現代。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治平路30號(澎湖縣政府旁)。

【四眼井】



四眼井又名四孔井。四眼井其實只是一個井,並非四個井,只是安有水泥蓋鑿開四個孔(但也或許早期真的是四個井口)。四眼井特異之處在於終年湧出泉水,遇到乾旱不雨也不會乾涸,井深5.6公尺,井寬2公尺,過去曾經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跟飲用水的來源,現在則轉型為觀光功能。

位置:中央街乾益堂藥膳蛋前。

【馬公老郵局】



媽宮郵便普通局是日本政府在1924年打造的,負責澎湖當時的郵政業務。自1945年起,先後改名為澎湖郵電局、澎湖郵局及澎湖電信局。

建築本身的特別之處在於當時日本建築師酷愛使用的「和洋混合」建築形式,整棟建築呈現L型,屋頂使用日本的文化瓦,外型抬頭仰視像極了一頂日本幕府時代將軍頭上的戰帽。大門上頭三面窗戶的對稱形式又是巴洛克建築的典型代表,這棟建築屹立在馬公港旁,訴說的澎湖經歷過的異國殖民歲月。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75-1號(馬公港旁)。

【馬公稅關派出所】



圓拱形的門廊,邊角處也要四方形層樓建築用以眺望馬公港,拱形窗戶跟歐式斜頂都在在說明這是日本人在當時甚愛的仿歐建築風格。典雅的巴洛克風,雪白建築的外觀,在台灣一看到這種建築就幾乎可以肯定是日治時期的古蹟產物。1905年日本政府在現址建造馬公稅關辦公廳,受高雄稅關管轄。

現在的馬公稅關派出所晚上會在建築物四周打上燈光,夜晚散步經過即可感受到一棟典雅、乾淨的古老建築。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臨海路31號(馬公港旁)。

【開臺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有幾項傲人的紀錄:它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有曰元朝即設此廟,有曰明朝已具規模,或曰1604年荷軍登陸澎湖時已見媽祖廟,無論如何距今已然四百年以上的歷史;天后宮亦是台灣少見的金面媽祖,乃清康熙皇帝封為天后尊榮;天后宮出土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為台灣出土最早的一方石碑;凡此種種歷史軌跡都增添天后宮的歷史地位與宗教內涵。

天后宮歷經多次修建,1923年日治時期的翻修為天后宮奠立了二進主構的型制,廣東潮洲籍的澎湖木雕師傅藍木先生在此時期為天后宮華麗璀璨的木雕藝術立下典範,成為天后宮傲世百年的宗教藝術聖堂。1985年文建會再為垂垂老矣的天后宮重新整修為現貌。

天后宮門埕前的照壁,山川殿前的八卦石階,門屏的木雕,中庭的蓮花吊筒以及清風閣內的宗教文物在在將天后宮廟宇建築的藝術與深層意涵退向至高。走訪天后宮,建議先觀其正面外觀屋脊以降的建築型制,再觀其內部木雕與泥塑藝術,最後飽覽宮內各項文物的歷史故事,便可虔敬感受到天后宮與澎湖發展歷史的密切關連與民心所繫。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19號。

【順承門】



媽宮城周長七八九丈二尺五寸,高一丈八尺,城厚二丈四尺,為臺灣城牆中最厚者,其平面略向扁的瓜形,東西長,南北短,為中國所建的最後一座城牆式防禦型古城。1885年中法戰爭,法軍洗劫後離去,清朝有感於澎湖防衛要塞之重要,1887年籌建媽宮城,至1897年竣工。媽宮城原有城門六座,分別為東、西、南、北、小西、小東等六個門,日據時期進行都市擴建,媽宮古城牆一一拆卸填海造地或做為港口海堤的石料,順承門與大西門成為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遺址。

順承門為媽宮古城六個城樓中唯一有敵樓者,中國燕尾式斜頂敵樓古色古香保留至今,周遭古城牆幾經都市改建拆除,至今尚餘約700公尺的長度,順承門連接古城牆遺址、遷村後空盪的眷村篤行十村以及觀音亭園區,成為馬公市區內最清幽寂靜的一帶,不少當地人喜愛於此散步。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上。

【跨海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全長共計2,494公尺,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水流湍急,流速可達每秒3公尺,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值冬季東北季風時,更是怒濤洶湧,難以行船,因此,1965年始建跨海大橋,1970年完工通車,以解決三島往來的交通困境。爾後,因橋樑腐蝕嚴重,於1984年拓寬陸堤,1996年完成為雙車道新橋。遠望如長虹凌空,雄據台海之上,不但具觀光價值,更使交通暢流無阻。至今大橋北端海域仍留有四處高架水泥塔,靠西嶼一帶留有一段斑駁的舊橋,是分別說明早期西嶼電力由高架跨海輸送,與舊橋功成身退的一段滄桑。

【西瀛虹橋】





西瀛虹橋是一座長200公尺的三跨鋼拱橋,呈現三跨如白雲般的弧形,橋面淨寬4.6公尺,最高處橋底距海平面約15公尺。拱橋在夜間上燈後呈現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彩霓虹光。拱橋的夜間照明色彩正是「虹」的原子光譜,加上觀音亭向有西瀛勝境的美名,於是拱橋命名為「西瀛虹橋」 。

這兩年縣府舉辦的澎湖花火節都是以西瀛虹橋為施放地點,於是打上夜間照明光束的西瀛虹橋不斷地在電子媒體以及各種澎湖旅遊行銷媒介上出現,漆黑夜色中一道彎型霓紅光橋,的確成功嵌入了遊客的心坎,儼然是近幾年來澎湖觀光形象的新地標。

位置:觀音亭海濱公園內。

【走讀台灣介紹馬公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